引用本文: 侯松林, 劉帶志, 蔣先虹, 廖海玲, 楊松, 陳小波, 李利發, 張廣軍, 周彤. 國內新輔助放化療后行腹腔鏡和開腹手術治療直腸癌療效的 meta 分析. 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 2018, 25(5): 578-591. doi: 10.7507/1007-9424.201711027 復制
結直腸癌作為最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目前的治療方式仍以手術為主,傳統的治療方式為開腹手術。腹腔鏡作為一種微創治療技術,其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等特點正在快速開展并應用于結直腸癌治療[1]。近年來研究[2-4]發現,實施新輔助放化療后再行腹腔鏡治療直腸癌可以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放化療對控制局部腫瘤的復發、淋巴結轉移、縮小腫瘤體積、降低腫瘤分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也有研究[5]認為,放化療后會加重局部炎癥水腫、粘連,甚至發生出血,從而增加手術難度及風險。目前關于新輔助放化療后腹腔鏡治療直腸癌是否值得推廣存在著爭議。因此,本研究考慮到國內直腸癌高發的特點,擬進一步對新輔助放化療后行腹腔鏡與傳統開腹手術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對比進行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納入及排除標準
1.1.1 研究類型
隨機對照或設計良好的非隨機對照研究;文獻為原始文獻并且是已發表的一次文獻;語種限定為中英文。
1.1.2 研究對象
術前已確診直腸癌且未發生遠處轉移。
1.1.3 干預措施
新輔助放化療后行腹腔鏡手術或開腹手術,手術過程嚴格按照全直腸系膜切除術(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原則進行。
1.1.4 結局指標
① 手術時間;② 術中出血量;③ 術中淋巴結切除數目;④ 術后首次排氣時間;⑤ 術后首次進食時間;⑥ 術后住院時間;⑦ 保肛率;⑧ 局部復發率;⑨ 3 年無瘤生存率;⑩ 切口感染率;? 盆腔感染率;? 尿路感染率;? 肺部感染率;? 尿潴留率;? 腸梗阻率;? 吻合口出血率;? 吻合口漏率;? 術后總并發癥發生率。
1.1.5 排除標準
① 術前未明確診斷為直腸癌的患者;② 術前已發生遠處轉移;③ 非腹腔鏡手術和開腹手術比較的文獻;④ 文中重要數據缺乏、重復發表或未發表的文獻;⑤ 非原始一次文獻。
1.2 文獻檢索及方法
檢索中國知網、中國生物醫學數據庫、萬方數據庫、維普科技期刊、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 等國內外數據庫中發表的有關我國新輔助放化療后行腹腔鏡手術與開腹手術治療直腸癌的文獻并按照標準納入研究。采用關鍵詞檢索:新輔助放化療、腹腔鏡、腹腔鏡手術、開腹手術、傳統手術、直腸癌、直腸腫瘤、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NCRT、NACRT、laparoscope、laparoscopy、open surgery、laparotomy、rectal cancer、rectal neoplasm、rectal tumor。中文檢索策略:新輔助放化療與(腹腔鏡或腹腔鏡手術)與(開腹手術或傳統手術)與(直腸癌或直腸腫瘤),英文檢索策略:(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 or NCRT or NACRT) and (laparoscope or laparoscopy) and (open surgery or laparotomy or conventional surgery) and (rectal cancer or rectal neoplasm or rectal tumor)。檢索時限為 2007 年 1 月至 2017 年 10 月。
1.3 數據提取與文獻質量評價
由兩位研究員采用已制定好的規范數據提取表對資料分別進行提取并核對,對于產生的分歧則交由經驗豐富的第 3 位研究員負責進行評判以決定該文獻數據是否納入研究。納入文獻若為隨機對照研究即采取 Cochrane 協作網提供的標準進行質量評價,若為非隨機對照研究則按紐卡斯爾-渥太華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的標準進行質量評價[6]。本研究提取的基本信息包括:研究類型、發表年份、手術方式、性別、年齡、TNM 分期、腫瘤距肛緣距離及研究結局指標。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 Cochrane 協作網提供的 RevMan 5.3 軟件行統計分析。經 Q 檢驗及 I2 檢驗對文獻進行異質性分析,若 P>0.1 且I2<50%,認為研究結果間異質性可接受,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合并分析;若P<0.1 且I2>50%,認為研究結果間存在較大異質性,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合并分析,所有變量分析均采用 95% 置信區間(95%CI)。meta 分析的檢驗水準 α=0.05。
2 結果
2.1 文獻檢索結果
通過計算機檢索到 225 篇相關文獻,經過閱讀摘要和全文逐步篩選后,最終納入行新輔助放化療后進一步施行腹腔鏡手術與傳統開腹手術比較研究的文獻 20 篇,其中 11 篇為隨機對照試驗,9 篇為非隨機對照試驗,文獻的篩選流程及結果見圖 1。
圖1
示文獻篩選流程及結果
2.2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及文獻質量評價結果
本研究共納入直腸癌患者 2 036 例,其中 1 021 例新輔助放化療后行腹腔鏡手術,1 015 例新輔助放化療后行開腹手術。納入研究的基本信息見表 1,文獻質量評價見表 2、3。
2.3 meta 分析結果
2.3.1 手術治療及術后康復情況
各指標納入的文獻數量及異質性分析結果見表 4。各指標的 meta 分析結果見圖 2–10。與開腹組比較,腹腔鏡組的手術時間明顯延長 [WMD=14.21,95% CI 為(1.92,26.51),圖 2],術中出血量明顯減少 [WMD=–38.96,95%CI 為(–60.29,–17.63),圖 3],術后首次的肛門排氣時間明顯提前 [WMD=–0.86,95%CI 為(–1.14,–0.57),圖 5],術后首次進食時間也明顯提前 [WMD=–0.89,95%CI 為(–1.15,–0.62),圖 6],術后住院時間明顯縮短 [WMD=–2.38,95%CI 為(–3.44,–1.32),圖 7],保肛率明顯增高 [OR=2.35,95%CI 為(1.67,3.30),圖 8],局部復發率明顯降低 [OR=0.25,95%CI 為(0.13,0.47),圖 9],而開腹組和腹腔鏡組的術中淋巴結切除數目 [WMD=–0.99,95%CI 為(–2.11,0.12),圖 4] 和 3 年無瘤生存率 [OR=0.91,95%CI 為(0.54,1.54),圖 10] 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圖2
示新輔助放化療后腹腔鏡組和開腹組的手術時間比較的 meta 分析結果
圖3
示新輔助放化療后腹腔鏡組和開腹組的術中出血量比較的 meta 分析結果
圖4
示新輔助放化療后腹腔鏡組和開腹組的術中淋巴結切除數目比較的 meta 分析結果
圖5
示新輔助放化療后腹腔鏡組和開腹組的術后首次排氣時間比較的 meta 分析結果
圖6
示新輔助放化療后腹腔鏡組和開腹組的術后首次進食時間比較的 meta 分析結果
圖7
示新輔助放化療后腹腔鏡組和開腹組的術后住院時間比較的 meta 分析結果
圖8
示新輔助放化療后腹腔鏡組和開腹組的保肛率比較的 meta 分析結果
圖9
示新輔助放化療后腹腔鏡組和開腹組的局部復發率比較的 meta 分析結果
圖10
示新輔助放化療后腹腔鏡組和開腹組的 3 年無瘤生存率比較的 meta 分析結果
2.3.2 術后并發癥情況
各并發癥指標納入的文獻數量及異質性分析結果見表 5。各并發癥指標的 meta 分析結果見圖 11–19。與開腹組比較,腹腔鏡組的切口感染 [OR=0.39,95% CI 為(0.25,0.62),圖 11]、肺部感染 [OR=0.32,95% CI 為(0.18,0.57),圖 14]、腸梗阻 [OR=0.30,95% CI 為(0.17,0.53),圖 16] 及吻合口漏 [OR=0.40,95% CI 為(0.22,0.73),圖 18] 發生率均明顯降低,而在盆腔感染 [OR=0.64,95% CI 為(0.17,2.45),圖 12]、尿路感染 [OR=1.22,95% CI 為(0.45,3.30),圖 13]、尿潴留 [OR=0.71,95% CI 為(0.34,1.48),圖 15]、吻合口出血 [OR=0.54,95% CI 為(0.22,1.34),圖 17] 及術后總并發癥 [OR=0.34,95% CI 為(0.26,0.43),圖 19] 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圖11
示新輔助放化療后腹腔鏡組和開腹組的切口感染率比較的 meta 分析結果
圖12
示新輔助放化療后腹腔鏡組和開腹組的盆腔感染率比較的 meta 分析結果
圖13
示新輔助放化療后腹腔鏡組和開腹組的尿路感染率比較的 meta 分析結果
圖14
示新輔助放化療后腹腔鏡組和開腹組的肺部感染率比較的 meta 分析結果
圖15
示新輔助放化療后腹腔鏡組和開腹組的尿潴留率比較的 meta 分析結果
圖16
示新輔助放化療后腹腔鏡組和開腹組的腸梗阻率比較的 meta 分析結果
圖17
示新輔助放化療后腹腔鏡組和開腹組的吻合口出血率比較的 meta 分析結果
圖18
示新輔助放化療后腹腔鏡組和開腹組的吻合口漏率比較的 meta 分析結果
圖19
示新輔助放化療后腹腔鏡組和開腹組的術后總并發癥發生率比較的 meta 分析結果
2.4 文獻納入偏倚分析結果
文獻數量≥10 的研究指標的偏倚分析結果見圖 20。術中出血量和術后首次排氣時間指標的較多研究未置于 95% CI 區間內,提示存在相對較大的偏倚風險;手術時間、術中淋巴結切除數目及術后住院時間指標僅少量研究未置于 95% CI 區間內,提示偏倚風險相對較小;而吻合口漏、腸梗阻、切口感染、術后總并發癥等指標,幾乎全部研究均置于 95% CI 區間內,提示無明顯的偏倚風險。
圖20
示新輔助放化療后行腹腔鏡手術和開腹手術后各指標文獻納入偏椅分析的漏斗圖
a:手術時間;b:術中出血量;c:切除淋巴結數目;d 術后首次排氣時間;e:術后住院時間;f:吻合口瘺;g:腸梗阻;h:切口感染;i:術后總并發癥
3 討論
結直腸癌是世界范圍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我國城市和農村地區結直腸癌發病率也分別占所有惡性腫瘤的第 3 位及第 5 位,病死率分別居第 4 位和第 5 位,并且有研究報道其中直腸癌發病率占近 2/3 且呈現逐年升高的趨勢,因而未來直腸癌的治療將變得越來越重要[27-28]。自 1991 年 Jacobs 等[29]完成世界首例腹腔鏡結直腸癌切除手術以來,腹腔鏡技術以其微創的特點在結直腸癌的治療中獲得了廣泛認可和應用,與傳統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手術能提供更好的手術視野、更好的解剖層次、更少的腹盆腔刺激,從而減少對患者身體的創傷,促進患者康復。
新輔助放化療是在切除惡性腫瘤前應用全身性放化療的一種術前輔助治療方式,其在胃癌[30]、食管癌[31]、肺癌[32]等領域已展現出它的重要價值,目前已成為局部進展期直腸癌的標準治療方式,可明顯縮小腫瘤體積,降低腫瘤局部分期和局部復發率,提高保肛率,為手術治療的遠期預后提供重要保障[33-34]。有多中心對新輔助放化療后行腹腔鏡手術在直腸癌治療中的應用展開了研究[11, 23, 35],結果顯示,其較傳統開腹手術而言,腹腔鏡手術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術后復發、術后并發癥等多方面均有明顯的優勢。本研究對國內的相關研究進行系統分析,以期進一步展望其在直腸癌治療中的應用前景。
本研究中經過 meta 分析結果顯示,腹腔鏡手術相對于開腹手術而言,術中出血量明顯減少[WMD=–38.96,95%CI 為(–60.29,–7.63)],術后首次排氣時間 [WMD=–0.86,95%CI 為(–1.14,–0.57)]和術后首次進食時間 [WMD=–0.89,95%CI 為(–1.15,–0.62)]均明顯提前,術后住院時間明顯縮短 [WMD=–2.38,95%CI 為(–3.44,–1.32)],保肛率明顯增高 [OR=2.35,95%CI 為(1.67,3.30)],局部復發率 [OR=0.25,95%CI 為(0.13,0.47)]、術后總并發癥率 [OR=0.34,95% CI 為(0.26,0.43)]、吻合口漏率 [OR=0.40,95% CI 為(0.22,0.73)]、肺部感染率 [OR=0.32,95% CI 為(0.18,0.57)]、腸梗阻率 [OR=0.30,95% CI 為(0.17,0.53)]及切口感染率 [OR=0.39,95% CI 為(0.25,0.62)]均明顯降低。分析其原因:腔鏡下解剖層次更加清晰,使周圍組織出血量更少;腹腔鏡下創傷小、術后疼痛輕利于患者抵抗力恢復及術后的早期下床活動;切口創緣較小有利于減少污染風險;對臟器的機械牽拉、擠壓及組織損傷小從而減少了腫瘤細胞的鄰近或種植轉移。但是腹腔鏡組手術時間的延長 [WMD=14.21,95% CI 為(1.92,26.51)],增加了手術意外的風險,而放化療后容易造成的組織水腫、粘連以及盆腔復雜的解剖結構或許與此密切相關。除此之外,術中淋巴結切除數目 [WMD=–0.99,95%CI 為(–2.11,0.12)]、3 年無瘤生存率 [OR=0.91,95%CI 為(0.54,1.54)]、盆腔感染率 [OR=0.64,95% CI 為(0.17,2.45)]、吻合口出血率 [OR=0.54,95% CI 為(0.22,1.34)]、尿潴留率 [OR=0.71,95% CI 為(0.34,1.48)]及尿路感染率 [OR=1.22,95% CI 為(0.45,3.30)]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分析其原因:首先,無論對于哪種手術方式而言,放化療后均抑制了腫瘤細胞的侵襲和轉移,使腫瘤更加局限、腫瘤瘤體和淋巴結更容易找到和完整切除;其次,得益于術中吻合器的使用,使得吻合口更加平整牢固,減少了術中出血的差異;此外,估計腹腔鏡手術創傷小、出血量少的優勢或許在某些程度上也能抵消開腹手術時間短的優勢,使得部分影響差異不明顯;最后,也不排除由于納入文獻的偏倚造成結果偏倚而帶來的影響。
綜上所述,在我國,新輔助放化療后采用腹腔鏡治療直腸癌能夠有效地保障患者手術的療效、安全性及可靠性。但本研究仍存在著一定的不足,納入的文獻包含了部分非隨機對照實驗以及可能存在的偏倚影響了研究質量,故而在將來仍然需要更大樣本的臨床隨機對照研究來進一步驗證。
結直腸癌作為最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目前的治療方式仍以手術為主,傳統的治療方式為開腹手術。腹腔鏡作為一種微創治療技術,其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等特點正在快速開展并應用于結直腸癌治療[1]。近年來研究[2-4]發現,實施新輔助放化療后再行腹腔鏡治療直腸癌可以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放化療對控制局部腫瘤的復發、淋巴結轉移、縮小腫瘤體積、降低腫瘤分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也有研究[5]認為,放化療后會加重局部炎癥水腫、粘連,甚至發生出血,從而增加手術難度及風險。目前關于新輔助放化療后腹腔鏡治療直腸癌是否值得推廣存在著爭議。因此,本研究考慮到國內直腸癌高發的特點,擬進一步對新輔助放化療后行腹腔鏡與傳統開腹手術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對比進行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納入及排除標準
1.1.1 研究類型
隨機對照或設計良好的非隨機對照研究;文獻為原始文獻并且是已發表的一次文獻;語種限定為中英文。
1.1.2 研究對象
術前已確診直腸癌且未發生遠處轉移。
1.1.3 干預措施
新輔助放化療后行腹腔鏡手術或開腹手術,手術過程嚴格按照全直腸系膜切除術(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原則進行。
1.1.4 結局指標
① 手術時間;② 術中出血量;③ 術中淋巴結切除數目;④ 術后首次排氣時間;⑤ 術后首次進食時間;⑥ 術后住院時間;⑦ 保肛率;⑧ 局部復發率;⑨ 3 年無瘤生存率;⑩ 切口感染率;? 盆腔感染率;? 尿路感染率;? 肺部感染率;? 尿潴留率;? 腸梗阻率;? 吻合口出血率;? 吻合口漏率;? 術后總并發癥發生率。
1.1.5 排除標準
① 術前未明確診斷為直腸癌的患者;② 術前已發生遠處轉移;③ 非腹腔鏡手術和開腹手術比較的文獻;④ 文中重要數據缺乏、重復發表或未發表的文獻;⑤ 非原始一次文獻。
1.2 文獻檢索及方法
檢索中國知網、中國生物醫學數據庫、萬方數據庫、維普科技期刊、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 等國內外數據庫中發表的有關我國新輔助放化療后行腹腔鏡手術與開腹手術治療直腸癌的文獻并按照標準納入研究。采用關鍵詞檢索:新輔助放化療、腹腔鏡、腹腔鏡手術、開腹手術、傳統手術、直腸癌、直腸腫瘤、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NCRT、NACRT、laparoscope、laparoscopy、open surgery、laparotomy、rectal cancer、rectal neoplasm、rectal tumor。中文檢索策略:新輔助放化療與(腹腔鏡或腹腔鏡手術)與(開腹手術或傳統手術)與(直腸癌或直腸腫瘤),英文檢索策略:(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 or NCRT or NACRT) and (laparoscope or laparoscopy) and (open surgery or laparotomy or conventional surgery) and (rectal cancer or rectal neoplasm or rectal tumor)。檢索時限為 2007 年 1 月至 2017 年 10 月。
1.3 數據提取與文獻質量評價
由兩位研究員采用已制定好的規范數據提取表對資料分別進行提取并核對,對于產生的分歧則交由經驗豐富的第 3 位研究員負責進行評判以決定該文獻數據是否納入研究。納入文獻若為隨機對照研究即采取 Cochrane 協作網提供的標準進行質量評價,若為非隨機對照研究則按紐卡斯爾-渥太華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的標準進行質量評價[6]。本研究提取的基本信息包括:研究類型、發表年份、手術方式、性別、年齡、TNM 分期、腫瘤距肛緣距離及研究結局指標。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 Cochrane 協作網提供的 RevMan 5.3 軟件行統計分析。經 Q 檢驗及 I2 檢驗對文獻進行異質性分析,若 P>0.1 且I2<50%,認為研究結果間異質性可接受,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合并分析;若P<0.1 且I2>50%,認為研究結果間存在較大異質性,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合并分析,所有變量分析均采用 95% 置信區間(95%CI)。meta 分析的檢驗水準 α=0.05。
2 結果
2.1 文獻檢索結果
通過計算機檢索到 225 篇相關文獻,經過閱讀摘要和全文逐步篩選后,最終納入行新輔助放化療后進一步施行腹腔鏡手術與傳統開腹手術比較研究的文獻 20 篇,其中 11 篇為隨機對照試驗,9 篇為非隨機對照試驗,文獻的篩選流程及結果見圖 1。
圖1
示文獻篩選流程及結果
2.2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及文獻質量評價結果
本研究共納入直腸癌患者 2 036 例,其中 1 021 例新輔助放化療后行腹腔鏡手術,1 015 例新輔助放化療后行開腹手術。納入研究的基本信息見表 1,文獻質量評價見表 2、3。
2.3 meta 分析結果
2.3.1 手術治療及術后康復情況
各指標納入的文獻數量及異質性分析結果見表 4。各指標的 meta 分析結果見圖 2–10。與開腹組比較,腹腔鏡組的手術時間明顯延長 [WMD=14.21,95% CI 為(1.92,26.51),圖 2],術中出血量明顯減少 [WMD=–38.96,95%CI 為(–60.29,–17.63),圖 3],術后首次的肛門排氣時間明顯提前 [WMD=–0.86,95%CI 為(–1.14,–0.57),圖 5],術后首次進食時間也明顯提前 [WMD=–0.89,95%CI 為(–1.15,–0.62),圖 6],術后住院時間明顯縮短 [WMD=–2.38,95%CI 為(–3.44,–1.32),圖 7],保肛率明顯增高 [OR=2.35,95%CI 為(1.67,3.30),圖 8],局部復發率明顯降低 [OR=0.25,95%CI 為(0.13,0.47),圖 9],而開腹組和腹腔鏡組的術中淋巴結切除數目 [WMD=–0.99,95%CI 為(–2.11,0.12),圖 4] 和 3 年無瘤生存率 [OR=0.91,95%CI 為(0.54,1.54),圖 10] 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圖2
示新輔助放化療后腹腔鏡組和開腹組的手術時間比較的 meta 分析結果
圖3
示新輔助放化療后腹腔鏡組和開腹組的術中出血量比較的 meta 分析結果
圖4
示新輔助放化療后腹腔鏡組和開腹組的術中淋巴結切除數目比較的 meta 分析結果
圖5
示新輔助放化療后腹腔鏡組和開腹組的術后首次排氣時間比較的 meta 分析結果
圖6
示新輔助放化療后腹腔鏡組和開腹組的術后首次進食時間比較的 meta 分析結果
圖7
示新輔助放化療后腹腔鏡組和開腹組的術后住院時間比較的 meta 分析結果
圖8
示新輔助放化療后腹腔鏡組和開腹組的保肛率比較的 meta 分析結果
圖9
示新輔助放化療后腹腔鏡組和開腹組的局部復發率比較的 meta 分析結果
圖10
示新輔助放化療后腹腔鏡組和開腹組的 3 年無瘤生存率比較的 meta 分析結果
2.3.2 術后并發癥情況
各并發癥指標納入的文獻數量及異質性分析結果見表 5。各并發癥指標的 meta 分析結果見圖 11–19。與開腹組比較,腹腔鏡組的切口感染 [OR=0.39,95% CI 為(0.25,0.62),圖 11]、肺部感染 [OR=0.32,95% CI 為(0.18,0.57),圖 14]、腸梗阻 [OR=0.30,95% CI 為(0.17,0.53),圖 16] 及吻合口漏 [OR=0.40,95% CI 為(0.22,0.73),圖 18] 發生率均明顯降低,而在盆腔感染 [OR=0.64,95% CI 為(0.17,2.45),圖 12]、尿路感染 [OR=1.22,95% CI 為(0.45,3.30),圖 13]、尿潴留 [OR=0.71,95% CI 為(0.34,1.48),圖 15]、吻合口出血 [OR=0.54,95% CI 為(0.22,1.34),圖 17] 及術后總并發癥 [OR=0.34,95% CI 為(0.26,0.43),圖 19] 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圖11
示新輔助放化療后腹腔鏡組和開腹組的切口感染率比較的 meta 分析結果
圖12
示新輔助放化療后腹腔鏡組和開腹組的盆腔感染率比較的 meta 分析結果
圖13
示新輔助放化療后腹腔鏡組和開腹組的尿路感染率比較的 meta 分析結果
圖14
示新輔助放化療后腹腔鏡組和開腹組的肺部感染率比較的 meta 分析結果
圖15
示新輔助放化療后腹腔鏡組和開腹組的尿潴留率比較的 meta 分析結果
圖16
示新輔助放化療后腹腔鏡組和開腹組的腸梗阻率比較的 meta 分析結果
圖17
示新輔助放化療后腹腔鏡組和開腹組的吻合口出血率比較的 meta 分析結果
圖18
示新輔助放化療后腹腔鏡組和開腹組的吻合口漏率比較的 meta 分析結果
圖19
示新輔助放化療后腹腔鏡組和開腹組的術后總并發癥發生率比較的 meta 分析結果
2.4 文獻納入偏倚分析結果
文獻數量≥10 的研究指標的偏倚分析結果見圖 20。術中出血量和術后首次排氣時間指標的較多研究未置于 95% CI 區間內,提示存在相對較大的偏倚風險;手術時間、術中淋巴結切除數目及術后住院時間指標僅少量研究未置于 95% CI 區間內,提示偏倚風險相對較小;而吻合口漏、腸梗阻、切口感染、術后總并發癥等指標,幾乎全部研究均置于 95% CI 區間內,提示無明顯的偏倚風險。
圖20
示新輔助放化療后行腹腔鏡手術和開腹手術后各指標文獻納入偏椅分析的漏斗圖
a:手術時間;b:術中出血量;c:切除淋巴結數目;d 術后首次排氣時間;e:術后住院時間;f:吻合口瘺;g:腸梗阻;h:切口感染;i:術后總并發癥
3 討論
結直腸癌是世界范圍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我國城市和農村地區結直腸癌發病率也分別占所有惡性腫瘤的第 3 位及第 5 位,病死率分別居第 4 位和第 5 位,并且有研究報道其中直腸癌發病率占近 2/3 且呈現逐年升高的趨勢,因而未來直腸癌的治療將變得越來越重要[27-28]。自 1991 年 Jacobs 等[29]完成世界首例腹腔鏡結直腸癌切除手術以來,腹腔鏡技術以其微創的特點在結直腸癌的治療中獲得了廣泛認可和應用,與傳統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手術能提供更好的手術視野、更好的解剖層次、更少的腹盆腔刺激,從而減少對患者身體的創傷,促進患者康復。
新輔助放化療是在切除惡性腫瘤前應用全身性放化療的一種術前輔助治療方式,其在胃癌[30]、食管癌[31]、肺癌[32]等領域已展現出它的重要價值,目前已成為局部進展期直腸癌的標準治療方式,可明顯縮小腫瘤體積,降低腫瘤局部分期和局部復發率,提高保肛率,為手術治療的遠期預后提供重要保障[33-34]。有多中心對新輔助放化療后行腹腔鏡手術在直腸癌治療中的應用展開了研究[11, 23, 35],結果顯示,其較傳統開腹手術而言,腹腔鏡手術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術后復發、術后并發癥等多方面均有明顯的優勢。本研究對國內的相關研究進行系統分析,以期進一步展望其在直腸癌治療中的應用前景。
本研究中經過 meta 分析結果顯示,腹腔鏡手術相對于開腹手術而言,術中出血量明顯減少[WMD=–38.96,95%CI 為(–60.29,–7.63)],術后首次排氣時間 [WMD=–0.86,95%CI 為(–1.14,–0.57)]和術后首次進食時間 [WMD=–0.89,95%CI 為(–1.15,–0.62)]均明顯提前,術后住院時間明顯縮短 [WMD=–2.38,95%CI 為(–3.44,–1.32)],保肛率明顯增高 [OR=2.35,95%CI 為(1.67,3.30)],局部復發率 [OR=0.25,95%CI 為(0.13,0.47)]、術后總并發癥率 [OR=0.34,95% CI 為(0.26,0.43)]、吻合口漏率 [OR=0.40,95% CI 為(0.22,0.73)]、肺部感染率 [OR=0.32,95% CI 為(0.18,0.57)]、腸梗阻率 [OR=0.30,95% CI 為(0.17,0.53)]及切口感染率 [OR=0.39,95% CI 為(0.25,0.62)]均明顯降低。分析其原因:腔鏡下解剖層次更加清晰,使周圍組織出血量更少;腹腔鏡下創傷小、術后疼痛輕利于患者抵抗力恢復及術后的早期下床活動;切口創緣較小有利于減少污染風險;對臟器的機械牽拉、擠壓及組織損傷小從而減少了腫瘤細胞的鄰近或種植轉移。但是腹腔鏡組手術時間的延長 [WMD=14.21,95% CI 為(1.92,26.51)],增加了手術意外的風險,而放化療后容易造成的組織水腫、粘連以及盆腔復雜的解剖結構或許與此密切相關。除此之外,術中淋巴結切除數目 [WMD=–0.99,95%CI 為(–2.11,0.12)]、3 年無瘤生存率 [OR=0.91,95%CI 為(0.54,1.54)]、盆腔感染率 [OR=0.64,95% CI 為(0.17,2.45)]、吻合口出血率 [OR=0.54,95% CI 為(0.22,1.34)]、尿潴留率 [OR=0.71,95% CI 為(0.34,1.48)]及尿路感染率 [OR=1.22,95% CI 為(0.45,3.30)]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分析其原因:首先,無論對于哪種手術方式而言,放化療后均抑制了腫瘤細胞的侵襲和轉移,使腫瘤更加局限、腫瘤瘤體和淋巴結更容易找到和完整切除;其次,得益于術中吻合器的使用,使得吻合口更加平整牢固,減少了術中出血的差異;此外,估計腹腔鏡手術創傷小、出血量少的優勢或許在某些程度上也能抵消開腹手術時間短的優勢,使得部分影響差異不明顯;最后,也不排除由于納入文獻的偏倚造成結果偏倚而帶來的影響。
綜上所述,在我國,新輔助放化療后采用腹腔鏡治療直腸癌能夠有效地保障患者手術的療效、安全性及可靠性。但本研究仍存在著一定的不足,納入的文獻包含了部分非隨機對照實驗以及可能存在的偏倚影響了研究質量,故而在將來仍然需要更大樣本的臨床隨機對照研究來進一步驗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