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慕光川, 蘇卡, 賀文興, 李佳, 林德安, 胡武杰, 吳斯敏, 全軍利, 劉志明. 818例肝血管瘤流行病學及臨床特點分析. 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 2014, 21(1): 55-59. doi: 10.7507/1007-9424.20140011 復制
肝血管瘤是肝臟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尸檢發生率大約7.3%,國外報道普通人群發病率估計為5%~20% [1-2],其中以女性多發[3]。肝血管瘤一般以小肝血管瘤為主,生長較緩慢。但巨大型肝血管瘤也并不少見,其發生自發破裂的可能性雖小,但一旦發生破裂其病死率可高達60% [4]。故肝血管瘤應引起我們的重視。目前,國內尚缺乏大宗量肝血管瘤的流行病學調查。為此,筆者對其所在醫院近9年來收治的818例肝血管瘤患者的流行病學和臨床特點進行回顧性分析,以期對肝血管瘤有更深入的了解,為深入開展肝血管瘤的防治提供證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檢索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東院和西院2003年1月至2011年12月9年期間肝血管瘤住院患者的全部病案,逐一記錄相關研究內容。收集的資料包括個人信息(性別、年齡、民族、職業)、臨床癥狀、體征、影像學檢查、腫瘤情況(大小、位置、單發或多發)及治療方式。
1.2 信息的質量控制
由兩名醫師對錄入的患者信息進行核對,查漏補缺,發現問題及時更正。納入標準:有腹部彩超、CT、MRI、手術或病理學檢查結果,其中1種或1種以上檢查診斷為肝血管瘤的患者。剔除標準:門診患者及住院患者自訴既往有肝血管瘤病史而無我院相應檢查報告者。
1.3 統計學分析
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非正態分布的資料采用中位數描述,分類資料以構成比表示。主要涉及成組χ2檢驗、χ2分割分析及秩和檢驗。χ2檢驗及秩和檢驗時檢驗水準α=0.05;進行χ2分割時,按照所分組數不同另行設定檢驗水準(組數為4時,α′=0.008 3)。
2 結果
2.1 流行病學分析結果
根據上述納入及剔除標準,本研究納入分析的肝血管瘤患者共818例,其流行病學分析結果如下。
2.1.1 年份及性別分布情況
2003~2011年9年期間共收治818例肝血管瘤患者,其歷年肝血管瘤患者的構成比在6.2%~16.5%之間,其中2004年肝血管瘤患者的構成比最低,2011年最高,從總體趨勢上看,各年肝血管瘤的患病人數及構成比成緩慢增長趨勢(圖 1、圖 2)。818例肝血管瘤患者中,男398例(48.7%),女420例(51.3%),男女比例為0.95∶1,但各年男女構成比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χ2=9.912,P=0.271)。
圖1
818 例肝血管瘤患者在 2003 ~ 2011 年各年份的分布情況 ??圖 2?? 2003 ~ 2011 年各年份肝血管瘤患者構成比分布情況( %) ??圖 3?? 818 例肝血管瘤患者的年齡及性別分布情況
Figure1.
The distribution of 818 cases of hepatic hemangiomas from 2003 to 2011 ??Figure 2?? The distribution of constituent ratio of patients with hepatic hemangiomas of each year from 2003 to 2011( %) ??Figure 3?? The distribution of age and gender in 818 cases of hepatic hemangiomas
2.1.2 年齡及性別分布情況
818例患者中發病年齡最小1 d,最大93歲,平均46.8歲;其中年齡≤20歲者22例(2.7%),21~40歲者237例(29.0%),41~60歲者442例(54.0%),>60歲者117例(14.3%),可見在41~60歲區間肝血管瘤患者所占比例最高(圖 3)。同時,不同年齡組的性別分布差異也有統計學意義(χ2=18.791,P=0.000 1),其中>60歲年齡組的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男女比例為2∶l,而其他各年齡組則女性多于或等于男性(≤20歲年齡組男女比例為1∶1;21~40歲年齡組男女比例為0.76∶1;41~60歲年齡組男女比例為0.88∶1)。采用χ2分割對構成比進行兩兩比較,設置新的檢驗水準:α′=0.008 3。其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大于60歲年齡組的性別構成比與其他年齡組性別構成比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8 3),其余各年齡組間的性別構成比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08 3)。見圖 3。
2.1.3 職業分布情況
本研究統計顯示,肝血管瘤發病人群涵蓋35個職業范疇,其中農民282例(34.5%),行政辦事人員及干部143例(17.5%),無業人員68例(8.3%),退休67例(8.2%),專業技術人員48例(5.9%),教師44例(5.4%),個體戶39人(4.8%),其他127例(15.4%)。
2.2 臨床特點
2.2.1 臨床表現
818例肝血管瘤患者中僅有323例(39.5%)患者是因肝血管瘤而入院治療,大部分患者(510例,62.3%)并無特殊不適,系其他疾病住院期間檢查偶然發現的。有174例(21.3%)患者因體檢發現而入院,只有134例(16.4%)患者訴有不適,常見癥狀表現為腹部不適、上腹疼痛、腹脹,腫瘤較大時可壓迫周圍臟器而引起惡心、早飽、反酸等癥狀。733例(89.6%)肝血管瘤患者查體并無特殊陽性體征,僅有85例(10.4%)患者出現陽性體征,常見體征主要為肝腫大、肝區壓痛、叩痛、上腹部包塊等。89例(10.4%)患者合并有高血壓,75例(9.2%)患者合并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包括系統性紅斑狼瘡(SLE)36例(其中11例合并狼瘡性腎炎)、類風濕性關節炎16例、干燥綜合征6例、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5例、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相關性小血管炎5例、銀屑病3例、重疊綜合征3例以及多發性肌炎1例。
2.2.2 腫瘤大小及其與性別和年齡的關系
肝血管瘤直徑最小者0.5 cm,最大者39 cm,中位直徑為3.0 cm。其中≤4 cm者523例(63.9%),4~10 cm者237例(29.0%),≥10 cm者58例(7.1%)。本資料經Levene方差齊性檢驗,方差不齊(P<0.05),遂采用秩和檢驗(Mann-Whitney U檢驗),其結果顯示,腫瘤大小與患者性別有關(Mann-Whitney U=6.416 E4,P=0.000 1),提示女性患者的腫瘤直徑(中位直徑3.8 cm,平均秩次455.7)大于男性患者(中位直徑2.3 cm,平均秩次360.7)。但腫瘤大小在不同年齡組的分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2.2.3 腫瘤位置
818例肝血管瘤中,以肝右葉血管瘤為主(57.2%),其次是肝左葉血管瘤(27.2%),雙葉多發者占15.6%;腫瘤位置在不同性別分布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3.020,P=0.221)。見表 2。
2.2.4 腫瘤個數
818例肝血管瘤中,以單發病灶最為常見(70.0%),多發者僅占30.0%。本組結果還顯示,單發或多發病灶在位置分布上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單發病灶組的右葉病灶(67.3%)多于左葉(32.7%);多發病灶組以雙葉多發最為常見(52.0%),其次是右葉多發(33.7%)。見表 3。
2.3 肝血管瘤治療方式及相關指標特征
818例肝血管瘤患者中接受手術治療者204例(24.9%),余614例患者選擇觀察治療(其中包括21例接受肝穿刺活檢患者)。接受手術患者中男79例,女125例(男女比例為0.63∶1);150例行開腹肝血管瘤切除術,42例行腹腔鏡肝血管瘤切除術,12例行腹腔鏡探查中轉開腹術。所有手術患者手術過程順利,無嚴重術中及術后并發癥發生。
3 討論
肝血管瘤是一種最常見的肝臟良性病變之一,發病率僅次于肝囊腫,普通人群發病率為5%~20% [2, 5-6]。本組病例分析結果顯示,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近9年來所收治的肝血管瘤患者呈逐年增多趨勢,這可能是當地政府不斷加強民眾健康教育,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及健康意識不斷提高,以及各項醫保尤其是新農合政策的廣泛普及的綜合結果。但目前肝血管瘤人群總體發病率變化情況尚缺乏大規模的流行病學調查。本組肝血管瘤患者主要來源于農村地區及行政企事業單位,大部分由住院被動發現及健康體檢偶然發現,只有16.4%的人訴有不適癥狀,故常被人們忽視而錯失最佳的治療時機。有研究[7-9]報道顯示,SLE是肝血管瘤的高危因素(OR=5.05,95%可信區間為1.91~13.38),SLE使肝血管瘤發生率增加了5倍。本組病例中有75例(9.2%)患者合并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包括36例SLE,提示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與肝血管瘤的發生、發展有關。因此,自身免疫性疾病與肝血管瘤的關系值得我們進一步深入探討。
既往認為肝血管瘤以女性多發,女性發病率一般是男性的1~3倍,高者達5倍,這可能與女性患者雌激素水平高有關[3, 10-13]。但本組818例肝血管患者中男女比例為0.95∶1,男女差別并不明顯,這與文獻報道有所不同,目前原因尚不清楚,可能與以往研究主要以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或樣本量不夠大有關。肝血管瘤在任何年齡均可發生,但以青中年患者最多見(中位年齡50歲),兒童較少見[3, 11, 14]。本組病例中,41~60歲患者最多見(54.0%),其次是21~40歲患者(29.0%),這與國內外研究結果[15-18]基本一致,再次表明青中年患者更容易發生肝血管瘤病。本組病例中女性患者略多于男性患者,但在大于60歲年齡組中男性則多于女性(男女比例2∶1),這種反常現象可能是因為老年女性患者體內雌激素水平下降導致老年男性患者相對高發,但這有待于對不同年齡段男女肝血管瘤患者體內激素水平進行檢測來驗證。
國內一般根據腫瘤直徑大小將肝血管瘤分為三級。直徑≤4 cm者稱小血管瘤,5~10 cm者為大血管瘤,>10 cm者稱巨大血管瘤。本組病例中肝血管瘤以小血管瘤為主(占63.9%),巨大血管瘤僅占7.1%,這很好解析了為什么大部分患者并無臨床表現。有文獻[2, 19-20]報道稱肝血管瘤的形成及生長與雌激素水平成正相關。本組病例經統計發現,肝血管瘤的大小與性別相關,女性患者瘤體常大于男性患者(P=0.000 1),這可能與女性雌激素水平較高有關,女性患者接受手術的機會比男性高(男女比例0.63∶1)也間接說明了這點。肝血管瘤發病率雖然在不同年齡段分布有差異,但腫瘤大小與年齡并無明顯相關性。
據國外一項涉及115例肝血管瘤患者的研究[7]表明,58%的病灶位于肝右葉,35%的病灶位于肝左葉,7%為左右葉多發病灶。本組病例統計分析結果顯示,肝血管瘤病灶主要位于肝右葉(57.2%),其次位于肝左葉(27.2%),雙葉多發者占15.6%,其中雙葉多發者明顯高于國外研究;同時發現本組病例中,多發者以雙葉多發最常見(52.0%),其次是右葉多發(33.7%)。
目前,對于肝血管瘤外科治療的適應證國內外爭議繁多,主要根據腫瘤大小、位置、有無臨床癥狀、有無合并癥或并發癥,以及患者的手術意愿等因素來綜合考慮[21]。Schnelldorfer等[11]研究顯示,手術與非手術患者的長期不良事件是相似的,對于大部分肝血管瘤患者采取觀察處理是安全的,手術治療僅適用于出現癥狀并影響到生活的患者。本組病例中有204例患者接受手術治療,手術過程順利,無嚴重術后并發癥及死亡病例出現。隨著腹腔鏡技術的不斷發展,腹腔鏡手術治療肝血管瘤將會得到更多的應用。
總之,肝血管瘤患者在性別及年齡、腫瘤大小及部位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分布規律,應深入開展防治策略研究。對于肝血管瘤高發年齡段公民應加強健康教育,定期行健康體檢,明確有肝血管瘤的患者應鼓勵長期隨訪,有癥狀者隨訪間隔時間應相應縮短。今后,我們有必要對參與肝血管瘤發生、發展的相關因素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尤其是自身免疫性疾病與肝血管瘤的關系值得進一步探討。
肝血管瘤是肝臟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尸檢發生率大約7.3%,國外報道普通人群發病率估計為5%~20% [1-2],其中以女性多發[3]。肝血管瘤一般以小肝血管瘤為主,生長較緩慢。但巨大型肝血管瘤也并不少見,其發生自發破裂的可能性雖小,但一旦發生破裂其病死率可高達60% [4]。故肝血管瘤應引起我們的重視。目前,國內尚缺乏大宗量肝血管瘤的流行病學調查。為此,筆者對其所在醫院近9年來收治的818例肝血管瘤患者的流行病學和臨床特點進行回顧性分析,以期對肝血管瘤有更深入的了解,為深入開展肝血管瘤的防治提供證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檢索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東院和西院2003年1月至2011年12月9年期間肝血管瘤住院患者的全部病案,逐一記錄相關研究內容。收集的資料包括個人信息(性別、年齡、民族、職業)、臨床癥狀、體征、影像學檢查、腫瘤情況(大小、位置、單發或多發)及治療方式。
1.2 信息的質量控制
由兩名醫師對錄入的患者信息進行核對,查漏補缺,發現問題及時更正。納入標準:有腹部彩超、CT、MRI、手術或病理學檢查結果,其中1種或1種以上檢查診斷為肝血管瘤的患者。剔除標準:門診患者及住院患者自訴既往有肝血管瘤病史而無我院相應檢查報告者。
1.3 統計學分析
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非正態分布的資料采用中位數描述,分類資料以構成比表示。主要涉及成組χ2檢驗、χ2分割分析及秩和檢驗。χ2檢驗及秩和檢驗時檢驗水準α=0.05;進行χ2分割時,按照所分組數不同另行設定檢驗水準(組數為4時,α′=0.008 3)。
2 結果
2.1 流行病學分析結果
根據上述納入及剔除標準,本研究納入分析的肝血管瘤患者共818例,其流行病學分析結果如下。
2.1.1 年份及性別分布情況
2003~2011年9年期間共收治818例肝血管瘤患者,其歷年肝血管瘤患者的構成比在6.2%~16.5%之間,其中2004年肝血管瘤患者的構成比最低,2011年最高,從總體趨勢上看,各年肝血管瘤的患病人數及構成比成緩慢增長趨勢(圖 1、圖 2)。818例肝血管瘤患者中,男398例(48.7%),女420例(51.3%),男女比例為0.95∶1,但各年男女構成比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χ2=9.912,P=0.271)。
圖1
818 例肝血管瘤患者在 2003 ~ 2011 年各年份的分布情況 ??圖 2?? 2003 ~ 2011 年各年份肝血管瘤患者構成比分布情況( %) ??圖 3?? 818 例肝血管瘤患者的年齡及性別分布情況
Figure1.
The distribution of 818 cases of hepatic hemangiomas from 2003 to 2011 ??Figure 2?? The distribution of constituent ratio of patients with hepatic hemangiomas of each year from 2003 to 2011( %) ??Figure 3?? The distribution of age and gender in 818 cases of hepatic hemangiomas
2.1.2 年齡及性別分布情況
818例患者中發病年齡最小1 d,最大93歲,平均46.8歲;其中年齡≤20歲者22例(2.7%),21~40歲者237例(29.0%),41~60歲者442例(54.0%),>60歲者117例(14.3%),可見在41~60歲區間肝血管瘤患者所占比例最高(圖 3)。同時,不同年齡組的性別分布差異也有統計學意義(χ2=18.791,P=0.000 1),其中>60歲年齡組的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男女比例為2∶l,而其他各年齡組則女性多于或等于男性(≤20歲年齡組男女比例為1∶1;21~40歲年齡組男女比例為0.76∶1;41~60歲年齡組男女比例為0.88∶1)。采用χ2分割對構成比進行兩兩比較,設置新的檢驗水準:α′=0.008 3。其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大于60歲年齡組的性別構成比與其他年齡組性別構成比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8 3),其余各年齡組間的性別構成比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08 3)。見圖 3。
2.1.3 職業分布情況
本研究統計顯示,肝血管瘤發病人群涵蓋35個職業范疇,其中農民282例(34.5%),行政辦事人員及干部143例(17.5%),無業人員68例(8.3%),退休67例(8.2%),專業技術人員48例(5.9%),教師44例(5.4%),個體戶39人(4.8%),其他127例(15.4%)。
2.2 臨床特點
2.2.1 臨床表現
818例肝血管瘤患者中僅有323例(39.5%)患者是因肝血管瘤而入院治療,大部分患者(510例,62.3%)并無特殊不適,系其他疾病住院期間檢查偶然發現的。有174例(21.3%)患者因體檢發現而入院,只有134例(16.4%)患者訴有不適,常見癥狀表現為腹部不適、上腹疼痛、腹脹,腫瘤較大時可壓迫周圍臟器而引起惡心、早飽、反酸等癥狀。733例(89.6%)肝血管瘤患者查體并無特殊陽性體征,僅有85例(10.4%)患者出現陽性體征,常見體征主要為肝腫大、肝區壓痛、叩痛、上腹部包塊等。89例(10.4%)患者合并有高血壓,75例(9.2%)患者合并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包括系統性紅斑狼瘡(SLE)36例(其中11例合并狼瘡性腎炎)、類風濕性關節炎16例、干燥綜合征6例、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5例、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相關性小血管炎5例、銀屑病3例、重疊綜合征3例以及多發性肌炎1例。
2.2.2 腫瘤大小及其與性別和年齡的關系
肝血管瘤直徑最小者0.5 cm,最大者39 cm,中位直徑為3.0 cm。其中≤4 cm者523例(63.9%),4~10 cm者237例(29.0%),≥10 cm者58例(7.1%)。本資料經Levene方差齊性檢驗,方差不齊(P<0.05),遂采用秩和檢驗(Mann-Whitney U檢驗),其結果顯示,腫瘤大小與患者性別有關(Mann-Whitney U=6.416 E4,P=0.000 1),提示女性患者的腫瘤直徑(中位直徑3.8 cm,平均秩次455.7)大于男性患者(中位直徑2.3 cm,平均秩次360.7)。但腫瘤大小在不同年齡組的分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2.2.3 腫瘤位置
818例肝血管瘤中,以肝右葉血管瘤為主(57.2%),其次是肝左葉血管瘤(27.2%),雙葉多發者占15.6%;腫瘤位置在不同性別分布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3.020,P=0.221)。見表 2。
2.2.4 腫瘤個數
818例肝血管瘤中,以單發病灶最為常見(70.0%),多發者僅占30.0%。本組結果還顯示,單發或多發病灶在位置分布上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單發病灶組的右葉病灶(67.3%)多于左葉(32.7%);多發病灶組以雙葉多發最為常見(52.0%),其次是右葉多發(33.7%)。見表 3。
2.3 肝血管瘤治療方式及相關指標特征
818例肝血管瘤患者中接受手術治療者204例(24.9%),余614例患者選擇觀察治療(其中包括21例接受肝穿刺活檢患者)。接受手術患者中男79例,女125例(男女比例為0.63∶1);150例行開腹肝血管瘤切除術,42例行腹腔鏡肝血管瘤切除術,12例行腹腔鏡探查中轉開腹術。所有手術患者手術過程順利,無嚴重術中及術后并發癥發生。
3 討論
肝血管瘤是一種最常見的肝臟良性病變之一,發病率僅次于肝囊腫,普通人群發病率為5%~20% [2, 5-6]。本組病例分析結果顯示,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近9年來所收治的肝血管瘤患者呈逐年增多趨勢,這可能是當地政府不斷加強民眾健康教育,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及健康意識不斷提高,以及各項醫保尤其是新農合政策的廣泛普及的綜合結果。但目前肝血管瘤人群總體發病率變化情況尚缺乏大規模的流行病學調查。本組肝血管瘤患者主要來源于農村地區及行政企事業單位,大部分由住院被動發現及健康體檢偶然發現,只有16.4%的人訴有不適癥狀,故常被人們忽視而錯失最佳的治療時機。有研究[7-9]報道顯示,SLE是肝血管瘤的高危因素(OR=5.05,95%可信區間為1.91~13.38),SLE使肝血管瘤發生率增加了5倍。本組病例中有75例(9.2%)患者合并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包括36例SLE,提示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與肝血管瘤的發生、發展有關。因此,自身免疫性疾病與肝血管瘤的關系值得我們進一步深入探討。
既往認為肝血管瘤以女性多發,女性發病率一般是男性的1~3倍,高者達5倍,這可能與女性患者雌激素水平高有關[3, 10-13]。但本組818例肝血管患者中男女比例為0.95∶1,男女差別并不明顯,這與文獻報道有所不同,目前原因尚不清楚,可能與以往研究主要以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或樣本量不夠大有關。肝血管瘤在任何年齡均可發生,但以青中年患者最多見(中位年齡50歲),兒童較少見[3, 11, 14]。本組病例中,41~60歲患者最多見(54.0%),其次是21~40歲患者(29.0%),這與國內外研究結果[15-18]基本一致,再次表明青中年患者更容易發生肝血管瘤病。本組病例中女性患者略多于男性患者,但在大于60歲年齡組中男性則多于女性(男女比例2∶1),這種反常現象可能是因為老年女性患者體內雌激素水平下降導致老年男性患者相對高發,但這有待于對不同年齡段男女肝血管瘤患者體內激素水平進行檢測來驗證。
國內一般根據腫瘤直徑大小將肝血管瘤分為三級。直徑≤4 cm者稱小血管瘤,5~10 cm者為大血管瘤,>10 cm者稱巨大血管瘤。本組病例中肝血管瘤以小血管瘤為主(占63.9%),巨大血管瘤僅占7.1%,這很好解析了為什么大部分患者并無臨床表現。有文獻[2, 19-20]報道稱肝血管瘤的形成及生長與雌激素水平成正相關。本組病例經統計發現,肝血管瘤的大小與性別相關,女性患者瘤體常大于男性患者(P=0.000 1),這可能與女性雌激素水平較高有關,女性患者接受手術的機會比男性高(男女比例0.63∶1)也間接說明了這點。肝血管瘤發病率雖然在不同年齡段分布有差異,但腫瘤大小與年齡并無明顯相關性。
據國外一項涉及115例肝血管瘤患者的研究[7]表明,58%的病灶位于肝右葉,35%的病灶位于肝左葉,7%為左右葉多發病灶。本組病例統計分析結果顯示,肝血管瘤病灶主要位于肝右葉(57.2%),其次位于肝左葉(27.2%),雙葉多發者占15.6%,其中雙葉多發者明顯高于國外研究;同時發現本組病例中,多發者以雙葉多發最常見(52.0%),其次是右葉多發(33.7%)。
目前,對于肝血管瘤外科治療的適應證國內外爭議繁多,主要根據腫瘤大小、位置、有無臨床癥狀、有無合并癥或并發癥,以及患者的手術意愿等因素來綜合考慮[21]。Schnelldorfer等[11]研究顯示,手術與非手術患者的長期不良事件是相似的,對于大部分肝血管瘤患者采取觀察處理是安全的,手術治療僅適用于出現癥狀并影響到生活的患者。本組病例中有204例患者接受手術治療,手術過程順利,無嚴重術后并發癥及死亡病例出現。隨著腹腔鏡技術的不斷發展,腹腔鏡手術治療肝血管瘤將會得到更多的應用。
總之,肝血管瘤患者在性別及年齡、腫瘤大小及部位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分布規律,應深入開展防治策略研究。對于肝血管瘤高發年齡段公民應加強健康教育,定期行健康體檢,明確有肝血管瘤的患者應鼓勵長期隨訪,有癥狀者隨訪間隔時間應相應縮短。今后,我們有必要對參與肝血管瘤發生、發展的相關因素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尤其是自身免疫性疾病與肝血管瘤的關系值得進一步探討。

